最新文章
報名通道
中醫四診法中有“望聞問切”,其中望面色主要是從“色”和“澤”兩個方面來看,因為中醫認為“有諸內,必形于外”。體內發生的病變,必然會反映到體表,面色就是這種體表反映之一。重慶六合學校來跟大家簡要介紹中醫望面色到底是怎么望的。
我國正常人的面色微黃,略帶紅潤,稍有光澤 ,稱之為常色。病時,面色色澤發生變化,如我們常說人面色蒼白、蠟黃、黑青等等,異常的顏色,稱為病色。
中醫認為五色主病,即色青多為肝病,色赤多為心病,色黃多為脾病,色白多為肺病,色黑多為腎病。這種說法,揭示了面色和五臟健康存在著的一些特殊的聯系。
我們說正常的面色應該是略帶紅潤有光澤的,一般來講,不論什么顏色,光澤、鮮明、榮潤的,代表病變輕淺,氣血未衰;如晦暗、枯槁的,表示病情深重 ,精氣大傷。下面,重慶六合學校給大家介紹下不同面色所反映的不同情況。
面紅,多為熱癥。一些高血壓病患者由于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而顯得紅光滿面。結核病患者由于低熱,兩面部呈現緋紅色,特別以午后為甚。紅斑狼瘡患者的面頰出現對稱的捏型紅斑。赤色見于頰(面頰及腮)上,是心臟有病。煤氣中毒時,面部也泛出櫻桃紅色,如面色通紅,伴有口渴甚至抽搐,常見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疾病患者。
面黃,黃色鮮明如橘色屬于濕熱,稱陽黃;黃色晦暗如煙熏多屬于寒濕, 稱陰黃;面色萎黃,多為心脾虛弱、營血不足 ,面黃浮腫為脾虛有濕。常見疾病最多見的是黃疸病。加鞏膜及全身都為黃色,多見于黃疸型肝炎、膽道結石、膽囊炎,膽囊癌和胰頭癌等病癥;鉤蟲病病人由于長期慢性失血,造成面色粘黃,俗稱黃胖病。但需要注意與進食引起的發黃區分,像食用過多胡蘿卜時,特別是甲狀腺功能減退或肝功能不全時,被吸收的胡蘿卜素在肝內轉化為維生 素A的過程發生障礙,就會導致鼻旁發黃,停食后很快消退。
面白,健康人的面色應該是白里透紅,而病態的蒼白,常見于虛寒病癥、貧血及某些肺病患者,里寒的劇烈腹痛,或外寒的惡寒戰栗重者,可見面色蒼白,肝病見白色為難治之病。
白色見于兩眉之間,是肺臟有病;甲狀腺功能減退癥,慢性腎炎等患者的面色,較正常人蒼白;鉛中毒時,患者以面色灰白為主要特征,醫學上稱為鉛容;寄生蟲病、白血病等患者,長期室內工作及營養不良者亦見此色;腸道寄生蟲病,面部可見白點或白斑。此外,出血性疾病、經常痔瘡出血、婦女月經過多,也會造成面色蒼白。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環受阻,也會臉色發白。
面青紫 一般說來,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。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窒息、先天世心臟病、肺源性心臟病、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現面色青紫。胃部或腸部之痙攣性疼痛、蟲痛,膽道疾病引起的膽絞痛時,亦可使面色青紫。肺結核病晚期、肺氣腫、慢性支氣管炎和嚴重肺炎病人,面色常鐵青。小兒高熱,面部出現青紫,以鼻柱與兩眉問較為明顯,是將發驚風的預兆。此外,忍受某種劇痛時,面部也可隱約顯出青晦氣。
面黑 是慢性病的征兆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、慢性腎功能不全、慢性心肺功能不全、肝硬變、肝癌等疾病患者,都可出現面色變黑。病情愈重,顏色亦愈濃。古語云:黑色出于庭,大如拇指 ,必不病而卒死。“庭”在顏面部最高位置,即額部,此處出現黑色,是病情危重的信號,病人常會衰竭而死。長期使用某些藥物,如砷劑、抗癌藥等,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變黑,但一旦停藥后又能恢復正常。中醫認為,面色黑為腎精虧損,可用補腎藥物進行治療。
以上所說的病色,需要與常色中的客色區分,客色是指健康人面部雖季節、情況、飲酒等臨時面色改變所區分,如飲酒后臉紅,曬黑、害羞臉紅、寒冷、驚恐刺激毛細血管收縮,致使變色蒼白等,這不屬于病色。如沒有經過專業中醫培訓,僅僅望面色來判斷身體狀況是不完全準確的,僅可作一定參考,提醒你關注個人身體健康。
渝ICP備11003565號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0511號 網站地圖 | RSS | 百度地圖 (部分文章素材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)